施天涛,清华大学法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我校民商法博士。
1、记者:(以下简称:记)距离您在法大读书已有近二十年的时间了,这些年来您对法大的发展还有哪些关注呢?
施天涛:(以下简称:施)法大是我的母校,我们这些校友理所当然会去关注,现在法大发展的很好,我们也感到非常光荣。我现在和法大仍保持着紧密的联系,比如我们经常会有相关学科的沟通与学术交流。
2、记:在您的读书时代,法大有什么特点呢?
施:说实话,法大并不是一个很大或者很漂亮的校园,但它却有着很深厚的法学底蕴。自52年院系调整之后,学校几乎汇集了当时全国最优秀的法学人才,一直以来,法大应该是全国规模最大的法学院校,一时精英辈出。
3、记:您当初是因为什么会选择到中国政法大学进行深造?
施:我选择法大读博士,是因为江平教授。先生的学问与为人让我非常敬佩和景仰,这可能就叫“高山仰止”吧!经历了那个法律荒芜,学术空白的年代,江平教授依然潜心研究,尤其是对西方民商法、罗马法造诣深厚,以一腔忧国忧民的情怀,为法学事业默默地做出自己的贡献。同时,江老师还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他为人谦和,宽容大度,济世的胸怀这些都为当时的年轻人所景仰,令我义无返顾的追随江老师,向他学习,感悟他的人生。
4、记:那么又是什么令您走上了教师这个岗位,并一直坚持下去?您在实务方面有些怎样的涉足呢?
施:(1)在我大学毕业时,大学缺少教师,我自己也觉得教师是一个很神圣的职业,而且当时是计划分配,我就“被教师”了;研究生毕业虽然不是计划分配,但学校依然缺教师,又“被教师”了一回。在80年代末至整个90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经历了一个“造导弹的不如卖茶叶蛋的”、“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穷教授、傻博士”年代,大学里许多优秀人才都“流失”了。那个时期,不能说我未曾动摇过,那时我也很彷徨。后来在读博士学位期间,我又有一次选择职业的机会,但江老师的一句话可能影响了我最后的职业选择。江老师告诉我们:如果有来生的,他还是愿意再做教师。这一回是我主动选择的,俗话说,“五十而知天命”,今后应该不会再有变化了。一路走下来,我也越来越热爱教师这个职业,尤其是看看一代又一代学生毕业后走入不同工作岗位,感觉到就像自己在亲力亲为一样,作为一名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再版和延伸。
(2)法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学科,我的主要研究方向是商法,而商法的实践性就更强,其理论理念都需要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了解实务。我自己也会通过接触企业,甚至参与一些公司管理,与立法司法部门和金融监管机构保持着很密切的接触来了解社会以及丰富我这个学科所需要的实践经验和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不能简单的强调实践,而是要善于对这些实践经验进行总结提炼,并反思其中的问题,进而充实到法学理论和法学教育中去,促进理论和教学的发展。
5、记:您从事教育事业这么多年,接触了很多学生,纵观几代学生,他们身上的特点发生了哪些变化呢?
施:,现在的学生素质很高,基础也很好,视野宽阔,知识的体系性很强,与我们那一代人年轻求学时相比优势很明显。但现在的学生也明显存在着一些弱势,很重要的一点是不见了当年我们那一代学生的艰苦求学,潜心学业,饱含理想的状态。我们看到现在的学生在大学四年中奔波于各个兼职岗位,忙于参加各种资格证书的考试。所以,我想给现在的学生提两点希望:一是读书时期还是应该把精力放在学业上,耐得住寂寞,注重知识的积累,把基础打牢,注重自身修为的提高;二是要有理想,而不要随波逐流,不要屈从于社会物欲,要坚定理想,有社会责任感,关注社会发展和国家命运。
6、记:但当学生坚定理想的步入工作岗位,却面临现实的行业潜规则等对象牙塔中理想的冲击,您会给这些刚刚走出校园的学生什么建议呢?
施:我觉得首先要做到的是自己不去潜规则,同时在自己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去影响周围的人。我们人说“无欲则刚”嘛。这时候就考验一个人的个人修为了,这种修为来自于学校的教育,来自于导师的影响,来自于在内心深处树立并坚定的理想。我们的学校教育也在致力于精英人才的培养,并希望他们作为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我也生活在这个社会中,但我仍然坚持着最初的理想,我想,这也是我的老师江平教授给予我的影响。
7、记:值此60周年校庆之际,您作为法大的杰出校友,对母校有怎样的寄语呢?
施:法大最大的财富就在于有一批德高望重的老教授,要好好保护和尊敬这些导师,包括他们的身体健康和精神状态。因为他们是一代一代法大人和法律人的精神象征和情感归属。他们的学术、人格魅力影响着一代一代的法大人和法律人,是法大能够永远传承的精神支撑。最后,在法大60周年校庆之日,我想表达的是:我永远热爱法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