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3日,“中德平台用工中的劳动从属性研讨会”以线上线下结合方式成功举办。本次研讨会由中国政法大学网上投注app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和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联合主办,中国政法大学网上投注app
社会法研究所、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和德国弗里德里希·艾伯特基金会北京代表处共同承办。来自德国不莱梅大学、法国普瓦捷大学、欧洲劳资关系研究所、日本劳动政策研究研修机构、中国政法大学、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武汉大学、中央财经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市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等境内外高校和机构约七十名专家学者与会。
(线下会场开幕式合影)
研讨会为期两天,分为四个单元,议题分别为“平台用工对劳动从属性理论的挑战”、“平台用工中劳动从属性理论的发展”、“平台用工中劳动从属性理论的实践应用”和“平台用工中劳动从属性理论的未来展望”。
(赵红梅教授主持开幕式)
研讨会开幕式由中国政法大学网上投注app
社会法学科带头人赵红梅教授主持。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常保国,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刘路刚和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赛巧(Sergio Grassi)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中国政法大学副校长常保国教授致辞)
中国政法大学常保国副校长在致辞中向与会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热烈欢迎。他总结了中国劳动领域的立法历程,指出建立完善的劳动者权益保障法律体系需要借鉴域外国家的成熟经验。随后,他回顾了我校与德国和其他欧盟国家的高校及学术机构的深度交流与合作,并期待本次会议各方的合作能够持久开展。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刘路刚致辞)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工会主席刘路刚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祝贺。他在致辞中指出,新业态下的劳动关系面临许多新的机遇和挑战,本次研讨会以中德平台用工中的劳动从属性为主题正当其时。他希望各位与会专家能够形成更多思路,达成更多共识,提出更多方案,共同推动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的解决。
(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Sergio Grassi致辞)
德国艾伯特基金会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赛巧(Sergio Grassi)在致辞中表示,无论中国、德国还是世界其他一些国家,平台用工当下都面临诸多挑战。他希望与会专家积极探讨平台用工问题,回应时代需求。同时,他期待明年有更多的专家来北京与会。
(叶静漪教授主持第一单元)
第一单元“平台用工对劳动从属性理论的挑战”由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法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叶静漪主持。
(Wolfgang Däubler教授作报告)
德国不莱梅大学法学院沃尔夫冈·多伊普勒(Wolfgang Däubler)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德国法律中的新型劳动者”。他介绍了德国法上“雇员——自雇者——类雇员”的三分结构,分析了不同类型主体,尤其是类雇员的判断标准、特征以及受到的法律保障情况。此外,他对平台用工的细化分类、德国司法判例和中德实践比较作了分享。
(谢增毅研究员作报告)
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副所长、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副会长谢增毅研究员的报告主题为“中国劳动关系从属性认定的司法进展及其展望”。他梳理并评析了劳动关系基本认定规则和近年来劳动关系认定的司法进展,分析了劳动关系概念和认定成文化的趋势,对我国劳动关系认定的未来作了展望。
(于汇博士作报告)
中国政法大学网上投注app
于汇博士的报告主题为“互联网平台用工外包模式的合法性分析”。他提炼出新业态用工新规中的规制主线,对既有的新业态用工形态作了评价,并在劳动关系认定要素数量及判定规则、司法裁判等方面提出了完善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的方案。
(林嘉教授与谈)
在第一单元与谈环节,中国社会法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林嘉教授总结了三位发言人的观点并作评论。她指出,三位发言人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平台用工对从属性理论的挑战。以往学界未将从属性作为重要的理论展开讨论,平台用工的兴起使研究回归基础理论的思考,各从属性之间的关系、从属性强弱的判断以及存在从属性强弱差异后的立法思路等问题,均有待进一步研究。
(姜颖教授与谈)
本单元第二位与谈人是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教授、中国社会法研究会副会长姜颖。她表示,本次对从属性理论进行专门的研讨,反映了回到基础理论的共识。她结合各位报告人的发言提出:第一,在数字经济背景下,在从属性理论的观念、理论、制度等方面都要打破以往的限制;第二,在劳动关系认定标准的原则之上,应加入灵活的综合判断;第三,应依据用工事实,对从属性作实事求是的综合判断;第四,应重视如何用从属性理论指导用工平台、对从业者提供具体的保障。
(肖竹教授主持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平台用工中劳动从属性理论的发展”由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执行院长肖竹教授主持。
(沈建峰教授作报告)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央财经大学法学院沈建峰教授的报告主题为“新就业形态不完全劳动关系的定性及其法律适用”。他从法律解释和适用层面对不完全劳动关系展开分析。他指出,不完全劳动关系不是可以用构成要件描述的单一用工关系,且不同于类雇员制度。在将不完全劳动关系定位为民事关系的前提下,可根据人格依附性的有无对不完全劳动关系再分类,进而在法律适用上混合民事法规则与劳动法规则。在不完全劳动关系法律适用的规则类型上,他对民法中的保护性规则、劳动中人的保护的一般规则以及寻找“最相类似合同”进行了分析。
(仲琦副主任研究员作报告)
日本劳动政策研究研修机构副主任研究员仲琦的报告主题为“平台用工中的劳动从属性——日本经验”。他首先在比较法视野下分析了平台用工中劳动从属性的问题背景。随后,他介绍了日本法上的劳动者概念以及日本个别法、集体法上的劳动者认定基准与判断要素,并对日本Uber Eats骑手是否构成工会法上劳动者的判断案例作出评析。最后,他提出了在不同情形下分别讨论劳动者概念。
(田思路教授作报告)
华东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教授、中国社会法研究会副会长田思路的报告主题为“数字劳动的技术从属性”。他指出,在劳动从属性的典型表现之外,劳动关系中还存在着技术从属性。技术从属性具有“本源性从属”和“间接性从属”的基本特征。在劳动关系的认定中,通过技术从属性标准,可将一些难以判断的标准明确化。
(王天玉副研究员与谈)
在第二单元与谈环节,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社会法室副主任王天玉副研究员从事实、研究和知识三个层面出发,对平台用工的研究作了回顾与展望。
(朱志峰主任与谈)
本单元第二位与谈人是《社会科学战线》编辑部法学编辑、综合编辑室主任朱志峰。他探讨了平台用工的现状和理论困境,指出问题的关键是找到适合中国实际的、能够真正落地的理论。
(杨飞副教授主持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平台用工中劳动从属性理论的实践应用”由中国政法大学网上投注app
社会法研究所副所长杨飞副教授主持。
(韩壮研究员作报告)
法国普瓦捷大学国际法研究所韩壮(Paul Zhuang Han)研究员的报告主题为“平台用工:法国最高法院的尴尬”。他介绍了法国网约工的用工情况以及政府对网约工群体的态度与立场,并结合法国最高法院近几年在网约工从属性及劳动关系认定方面的案例进展,指出了其判例与法国政策的冲突,以及与欧盟指令不协调等问题。
(范围教授作报告)
首都经济与贸易大学劳动关系学院副院长范围教授的报告主题为“平台如何控制骑手——基于15个骑手的访谈”。他通过对15位来自美团、饿了么、肯德基等头部企业的外卖员的访谈,就如何理解劳动控制进行了创新性的分析。在对骑手工作模式的对比分析中,范围教授总结出平台基于维持骑手运力和确保服务质量的目的对骑手进行吸引及保留的机制。
(博士生杜珂瑜作报告)
中国政法大学网上投注app
博士研究生杜珂瑜的报告主题为“平台用工中的‘框架合同’与‘个别合同’”。他提出,平台劳动者与平台订立的网约服务协议属于框架性合同,而不是劳动合同;平台与平台劳动者通过派单或抢单形成的每个订单合同才是符合劳动从属性特征的劳动合同。他认为,平台用工没有改变从属性劳动的本质,仅仅是改变了其表现形式,即从长期持续性劳动,转变为短期临时性劳动。
(吴文芳教授与谈)
在第三单元与谈环节,第一位与谈人——上海财经大学法学院吴文芳教授首先指出法官在实务中对于静态从属性标准的采取程度较低的现实,进而提出,在技术革命时代用工去劳动关系化的趋势下,从属性面临着理论与现实之间的悖论。她认为,我们也许需要新的范式来解决新就业形态用工关系这一问题。
(江锴副研究员作报告)
本单元第二位与谈人——上海市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江锴副研究员指出,对于当前应对从属性僵硬化的“三分法”这一“药方”,实务界与学界存在理解上的巨大差异。由于当事人双方、法官和学界对不完全劳动关系理解上的差异,导致法官承担了巨大的审查成本,因此目前学界的方案是否能够在实践中达到预期效果仍然需要进一步思考。
(丁雯雯博士主持第四单元)
第四单元“平台用工中劳动从属性理论的未来展望”由中国政法大学网上投注app
丁雯雯博士主持。
(Antonio Ojeda Avilés教授作报告)
欧洲劳资关系研究所教授、西班牙安达卢西亚国际大学(UNIA)塞维利亚校区名誉教授Antonio Ojeda Avilés的报告主题为“西班牙第20/2007号法规——经济依赖型自雇者”。他介绍了西班牙经济从属性自雇者的主要就业领域、规模以及西班牙2007年至今相关领域的立法情况,并说明了这类工作者签订的“不完全劳动合同”的内容以及合同履行纠纷的解决程序。同时,他提出了经济从属性自雇者集体行动意愿低、主体范围仍有拓宽余地等问题。
(王显勇教授作报告)
中国政法大学网上投注app
社会法研究所副所长王显勇教授的报告主题是“新型劳动关系:互联网平台用工关系的法律属性”。他在明确平台用工已经成为了一种稳定的就业新常态的前提下,分析了平台用工三个主体之间两种法律关系的底层逻辑。他强调,平台用工依然具备从属性的特征,但因算法管理、弹性工时等多种原因而无法适用传统的劳动法,因而新型劳动关系的研究应当是一个立法论而非解释论的问题。
(李娜博士作报告)
中国劳动关系学院法学院李娜博士的报告主题是“平台用工集体协商的困境与未来展望”。她从平台从业者法律身份难以确定、难以在传统工会组织框架下开展集体协商、集体协商代表性不足等方面分析了平台用工集体协商的困境,并介绍了中国在立法、政策及实践方面对平台用工集体协商的探索,最终在主体范围、协商模式、协商内容、反垄断法豁免等方面对平台用工集体协商作了展望。
(战东升副教授与谈)
在第四单元与谈环节,第一位与谈人——西南政法大学经济法学院战东升副教授强调了突破传统比较法研究范围的重要性,他尤其提到西班牙的立法为我们提供了借鉴思路,例如运用较为基础的参考标准来划定新型劳动者。
(班小辉副教授与谈)
本单元第二位与谈人——武汉大学法学院班小辉副教授指出,劳动力的泛化可能会造成市场反弹的风险。同时,他强调非行业性的地方合作商订立的集体合同不具有较大意义,因为劳动力的定价权依然由平台掌握。他认为,未来也许需要通过制定《工作法》或《就业法》来为广义的劳动者提供原则性的保护。
(Wolfgang Däubler教授作会议总结)
在闭幕式上,德国不莱梅大学法学院Wolfgang Däubler教授对会议进行了总结。他表示,两天的会议令与会学者产生了很多灵感与想法,各国学者通过讨论,发现各国在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方面面临着共同的问题与挑战。他还对劳动者在企业诱导下的自愿应当属于虚假自愿等问题作了阐述。他提出,虽然保障这类新业态从业者的劳动权益仍然任重道远,但相信通过各国学者的共同探讨和密切合作,这一问题未来一定能获得更好的解决。
(娄宇教授闭幕致辞)
中国政法大学网上投注app
社会法研究所所长娄宇教授在闭幕致辞中表示,中德劳动法国际研讨会举办多年以来,始终积极关注时代前沿问题。他指出,今年的主题“平台用工”有三大特点:第一,从业人群相比不多,但理论张力巨大;第二,各方关注点不同,学界关心从业者的身份认定,而企业则更在意从业者的保护标准;第三,新的典型案例为法学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基础,并为解释论推进立法论提供了更宽的路径。他感谢各举办方和与会学者对本次研讨会的积极参与,并对明年的会议充满期待。
在为期两天的会议中,国内外专家学者针对平台用工中的劳动从属性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分享了各国立法、执法及司法现状与经验,对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进行了有益探索。此次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解决平台从业者劳动权益保障相关问题提供了国际视野下的思考角度和解决思路,同时也深化了劳动与社会保障法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